CN   |   EN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政策法规 政策解读

风电还是“疯”电?每年50GW装机目标能实现吗?

发布日期:2020-10-15 | 点击次数:

10月14日上午,就在北京风能大会开幕之后不久,沪深股市和港股的风电板块就持续发力走高。截至收盘,涨停板的风电股不在少数。一时之间,风电变“疯”电。

(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杂志”  ID:energymagazine  作者:武魏楠)

如此疯涨当然是源于风能大会上发布的《风能北京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提出:在“十四五”规划中保证年均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以上,2025年后,中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应不低于6000万千瓦。到2030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至少达到8亿千瓦,到2060年至少达到30亿千瓦。

2025年之后的事情看起来都有些遥远,不过“十四五”可是迫在眉睫。尽管今年有着声势浩大的抢装潮,但风电行业内部对于今年装机的预期不过3000多万千瓦。一下把明年的市场扩大三分之二,资本市场的狂欢也就不难理解。

风电是哺乳动物,光伏相当于草履虫?

有意思的是,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在谈及5000万千瓦目标的时候,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某次活动上,一位机构专家谈及“十四五”规划研究,表示给光伏每年新增装机设定的目标是6000万千瓦,给风电设定的新增目标是2000万—2500万千瓦。秦海岩对此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数字会制约行业发展。这才有了5000万千瓦,这个大踏步前进的目标。

这个故事听起来似乎有些风电产业要跟光伏产业较劲的意思。事实上,在“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碳中和”的目标下,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全都野心勃勃。

2个月前的SNEC展上,就有光伏企业就喊出了“光伏+储能是未来能源终极解决方案”的口号。资本市场也看好光伏,今年以来,光伏概念股一路高歌猛进。光伏的火爆,大有接管未来能源转型的架势。

前不久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也认为:2019年至2024年期间,全球可再生能源总装机量将增长1200GW,增幅达到50%,太阳能光伏将成为主导。其中,仅太阳能光伏一项就占了预期增长的60%。

风能展上,暗示光伏无法与风电相比的说法增添了几分暗中较劲的意味。某整机商企业负责人就说:“风电不只是代表了清洁能源,更意味着对整个中国工业制造业的提升······如果把风电比作哺乳动物,光伏大约相当于草履虫。”

当然,类似的发言更多地表达出了风电人的无奈和不被理解。就像秦海岩面对“光伏的6000万千瓦”和“风电的2500万千瓦”认为会制约行业发展一样。

化石能源在未来中国能耗的新增市场中已经失去了角力的资格。但对于风电和光伏来说,在碳中和的漫长过程中,谁占据了更多的资源、政策,就意味着谁在未来的能源体系中有更大的话语权。

远景CEO张雷前几天预测“到2023年,远景可以在三北高风速地区实现度电成本1毛钱”,引起行业振奋。

在“碳中和”与能源转型这样的大型公共话题中,风电要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之后才会有更多的政策倾斜与市场机会。

50GW可能吗?

在风能展的圆桌论坛上,秦海岩把这个问题抛给了一众整机制造商的负责人。结果每一个人的回答都是:完全可以、毋庸置疑、毫无疑问······最后秦海岩开玩笑地说:“下一个回答这个问题的老总可以不用说能够实现了,谈谈阻碍吧。”当然啦,几百家企业一起发布了《宣言》,他们当然认可这一目标的可行性。

除了丰富的未开发资源量和中国未来电力增长的潜力,金风科技总裁曹志刚还在现场算了一笔度电成本的账:按照现在的静态数据,三北地区的度电成本可以实现0.16元,中东南部、南方区域可以实现0.34元。再加上远景提前就喊出了2023年三北地区每度电1毛钱的口号。经济技术可行性上似乎没有任何问题。

那是不是真的就没问题了?

截至目前,中国单一年份新增风电装机的最大值是2015年的30.753GW。而无论是整机商、还是上游供应链企业,在被问到对2020年最终新增装机预测的问题,都只是大概说能超过30GW。显然,这就是截至目前的中国风电装机天花板。

这样看来,风电供应链的能力或许才会是每年50GW雄心壮志的最大短板。

退补之前总是会出现“抢装潮”,既然要“抢”自然意味着供不应求。众所周知的巴沙木、叶片问题只是风电供应链短缺的一个缩影。无论是齿轮箱、轴承还是电机等等······都有短缺的问题。

2019年5月文件出台,写明了退补的大限之期。从整机到供应链企业,都没有提前预判到抢装么?

“2019年5月就有整机商来跟我们锁定产量了。我们也立刻就跟上游供应商确定产量了。”南高齿集团执行董事、风电事业部总经理顾晓斌说,“但当时我们就发现无论是上游还是我们,都有供不应求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抢装结束前都不可解决。”

风电产业有着漫长的供应链体系,主设备中又有更多的零部件。很多零部件不仅供应着风机制造也供应其他工业产品。仅仅是风电需求的大涨,很难立刻刺激上游供应商的供给增加。

扩充产能看起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任何一个工业品的生产线从投资到建成投产都有一定周期,远水解不了近渴。而且供应商不一定愿意为风电的短期抢装来新增产能。舍弗勒大中华区工业事业部总裁王贵轩说:“政策调整结束之后如果没有持续性的政策,扩产的产能可能就没有市场。”

从2019年开始到疫情期间,巴沙木一直都是风电供应链上的紧俏商品。甚至有企业专门派人到南美洲的热带雨林里盯着巴沙木的采伐。“但是现在一方面巴沙木相对不是那么短缺,又有了一定的替代方案,很多人的巴沙木就砸在手里了。”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欣说。

整机商牵手供应链:平价时代的必然

看起来似乎是整机商对50GW的目标兴致勃勃,而供应链能力的不足会成为障碍。但整机商比市场选择更多的供应链企业要更着急,否则50GW的目标就算喊得再响亮,也只是水中花、镜中月。

当然,一切的前提都是平价。

海上风电不论,再有2个多月,陆上风电就要彻底更补贴说拜拜了。到时候如果真的不能在平价上网的条件下实现盈利,也不要怪业主企业抛弃风电去拥抱光伏了。

这样看来,远景能源“1度电1毛钱”的目标除了“行业公关”意义,更值得我们去探究实现这一目标的边界条件。

“远景实现度电成本1毛钱有几个边界条件。1、不能弃风限电;2、风机发电效率提高30%的效率;3、风机运行寿命至少在20年以上;4、以数字化手段降低运维成本;5、风场建设成本降低30%;6、土地等非技术成本降低;7、风资源足够好,所以2023针对的是三北地区;8,融资成本降低。当然,我们认为未来三年内这些边界条件很大程度上会满足”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田庆军说。

细究这8个边界条件,有些是要在风电行业内解决的,有些则超出了风电行业、甚至是能源行业的范畴,比如融资成本降低、土地等非技术成本。

超出了风电行业的障碍,比如弃风弃光,这显然需要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有了完善的电力现货交易机制,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的风电可以通过合理的交易策略与精准的发电出力预测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风电行业内自身可以解决的障碍,才是更加迫在眉睫的事情。

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030年实现碳排放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还是《宣言》中的“十四五”年均增长50GW、2025年之后年均增长60GW、2030年风电累计装机8亿千瓦,都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上文中提到的“供应链担忧政策延续性而不敢轻易扩充产能”问题。不过综合考虑平价上网,供应链和整机商要做的不仅仅是扩充产能这么简单。

过去几年来,中国的风机技术快速发展,有利于降低度电成本,但也让风机机型的迭代速度非常快。有些叶片厂商刚刚扩充完121、131叶片的产能,市场上却开始流行起140的叶片。

整机商与供应链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关系已经是一个不容改变的趋势。供应商甚至要在整机商的风机研发、设计阶段就参与其中,这样不仅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还能够分享不同制造、设计环节的降成本经验。

供应链企业提出的另一大平价上网解决方案之一,是零部件的标准化设计与生产。相比于现在供应商要单独为每一家整机商的每一个机型进行产品设计、模具制造,标准化零部件能够大大减少成本,只需根据机型差异做相应调整。

“标准化的零部件我们之前提出过,但是整机商担心我们想搞垄断,就没有支持。”一家风电核心零部件制造商负责人说,“其实标准化的产品任何一家同类企业都可以生产,绝对不存在只能买哪一家产品的问题。”

同样的,供应商只有参与了风机研发、设计,才能保证标准化的零部件可以批量化应用在整机商的全系列产品中。

在供应链企业的讨论中,企业家们不止一次的提到了汽车工业中整车厂商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模式,言语间不乏羡慕之意。显然,对于国内的风机制造业,这样的供应链模式还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就像维斯塔斯中国区总裁托马斯·凯勒说的那样:“汽车行业拥有快速的生产周期,如果我们能够借鉴这样模块化的生产方式,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大的价值,而不需要只是盯着零部件的价格。所以整机商和供应商一起的努力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来源:能源杂志  作者:武魏楠

返回